发布时间:2025-04-05 14:25:51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2016年9月28日,Amgen宣布Erenumab预防高频发作性偏头痛的首个三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成为首个三期临床成功的偏头痛治疗抗体,有望为偏头痛治疗甚至疼痛治疗打开另外一扇门。
(实习生刘淑君对本文亦有贡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是12位学者之一,对韩春雨今天的说法,他说,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即基因编辑)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他所在的高校,虽然声称调查,却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不免让人失望。这样结论的通俗表达即是,他们没能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他认为,韩春雨本人和相关方面就需要采取行动,进一步确认其真实性,为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信用做出自己的努力。而韩春雨接受经费的资助方,也并没有进行调查。今年5月初,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发了一篇论文声称发现了基因编辑的新方法NgAgo,后有人质疑这个所谓的新方法,实验没法重复。
这并非第一次有人质疑韩春雨的实验方法,但愿意实名站出来,并接受公共媒体的采访,却十分罕见。这也是12位学者愿意公开发声的初衷——首先,是给出科学同行重复实验的结果,其次,是给出他们作为科学同行的一个态度,魏文胜说,今天,我们这些做过实验的人,愿意实名站出来公布我们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口水漫谈——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态度。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品,建议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厂家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保障合理利润,调动生产积极性,保证廉价特效药品的稳定供应。
一些药企出于利益驱动,干脆给廉价老药换上新马甲,如此一来,一些廉价药脱掉廉价的外衣,在改良幌子的全新包装下,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药重出江湖。正因为如此,在不少传统廉价好药因为市场原因出现缺货情形下,政府有必要通过有形之手实施调控,保障市场供应,让广大患者能够购买到、使用上传统廉价好药。早在5年前,我国就出现过救心药鱼精蛋白缺货现象。廉价药每年消失几十种 今年年初,山东济南市民张女士的孩子因链球菌感染,需要定期注射一种名为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的一种长效青霉素,但济南的多家大医院都没货。
而且,按照目前的定价标准,就算涨价,对于生产企业的利润而言还是杯水车薪,让其重回患者手中难度不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消失的廉价药 想说用你不容易 2016-10-23 06:00 · angus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其实,廉价药出现药荒已经不是新鲜话题。2011年,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
分析认为,对于短缺药品,如果不加认真分析,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提高价格,很可能保护了落后药品,保护了落后企业,对医药产业不利,对群众健康不利。另一方面,也要用市场的手段促使政策发挥出作用。对于药企,药品生产许可证号是宝贵资源。而这每一次蜕变,都意味着价格的飙升。
面对微薄利润,甚至无利可图的廉价药,厂家出于市场本能通常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淘汰,要么研制新药。对承担廉价药生产的企业在国家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让这些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从而保质保量完成生产。
也有专家表示,国家必须像对粮食一样,保障廉价、必备药物的生产。专家介绍,长效青霉素注射液是一种常用、便宜、临床上不可缺少的长效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
此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廉价药品目录》,取消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并建立廉价药专供渠道,打击药品多手转让、层层抬价和廉价药垄断等经营不良现象。同一种药,换个名称,换个包装,换个批号,身价就可以翻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也撰文指出,保证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需要有系统的政策性保障措施,而不仅仅只是管理价格的问题。2016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严斥审批名目下五花八门的所谓新药:还不是为了涨价?。
同时建议在廉价药的生产质量、数量环节上进行有效监督管控,也让廉价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序生产,确保供应不断档、不过量。医生却告诉她,因为缺少名为鱼精蛋白的药,手术没法进行。
政府应出手建立储备制度 建立廉价药国家储备库已经成为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共识。那么,问题来了,提价能让廉价药迎来新生吗? 有药企相关负责人认为,之所以出现廉价药短缺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价格太低,而随着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的上升,一些廉价药生产成本逼近售价,因此企业不得不停产,解决之道则在于提价。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等药救心的患者是何等焦灼。其实早在2006年至2008年,北大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曾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就短缺药品情况做过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药品之所以短缺,并不完全因为价格低。
而在全国多地,这款廉价药也频频告急。近年来,廉价救命药临床短缺并非个例。一方面,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一药难求的情况下,黄牛做起了倒卖生意。
近十几年来,便宜但有效并且难以被替代的廉价药正在逐渐从市场上消失。而在今年的4月,成都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入住医院等待手术的过程中。
如此一来,小企业以牺牲质量来压低竞标药价,大企业出于对品牌的保护拒绝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结果是不少大企业反而在廉价药的生产中败下阵来。其中,212种药的价格在30元以下,130种药价格在10元以下,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
换马甲变新药价格攀升 在政府招标过程中,一般而言,招标的原则是低价优先,在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家价格低,就用谁的。涨价并非廉价药新生之道 今年4月,国家卫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取消最高零售限价,让廉价药生产企业能够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
然而,对于提价拯救廉价药的做法,也有药企负责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虽然廉价药涨价是一种保护性措施,但在目前高价药风行的状况下,廉价药依然很难生存。有的是因为非常规、用量小,有的是因为毒副作用大,有的是因为生产要求高。武汉市某医院药剂科科长沈君华(化名)直言,因为成本上涨,中标药企放弃生产或向医院断供的例子越来越多。的确,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政府则天然负有保障民众生命与健康的职责。
由于价格低廉,疗效明显,深受患者青睐。由于廉价药的中标价被一降再降,当便宜到没有利润乃至亏本时,等待它的命运就是自动停产或者改头换面
的确,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政府则天然负有保障民众生命与健康的职责。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建议,国家应该建立一套廉价特效药的储备制度。
此后,国家发改委发布《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廉价药品目录》,取消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招标过程中,小的企业恶意竞争,有意降低价格,使得中标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一些廉价药中标就非常低,远远低于成本价,这就使得企业没法继续生产了。
欢迎分享转载→ qcssb.scrbblr.org